餐桌文化指什么?
餐桌文化就是餐桌礼仪,是指吃饭的时候在餐桌上的礼仪常识。
01
餐桌礼仪第一条
各位晚辈在入座时,要先请客人入座上席,再请长辈、客人依次就坐。在入席就坐后,一定等客人和长辈先动筷,才可以开始就餐,要不然可能会被说不懂规矩哦!
02
餐桌礼仪第二条
夹菜要夹面前菜
敲黑板,跟小伙伴们再唠叨一句,菜上桌后,一定要夹自己面前的菜,不要在菜盘里东翻翻西找找,把别人面前的菜搅得“天翻地覆”,你眼里还有别人么?
03
餐桌礼仪第三条
伴随着“光盘行动”的持续深入实施,餐饮节约习惯也悄然成风。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,你确定不“跟风”赶赶潮流么?
酒桌上的文化?
酒桌文化礼仪:1、礼仪主人应该提前到达,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,并为来宾引座。总的来说,座次是“尚左尊东”,面朝大门为尊。
八仙桌:若有正对大门的座位,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侧为主客。如不正对大门,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。
2、点菜一般来说,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。如果男士较多,适当加量。一桌菜有荤有素、有冷有热,尽量做到全面。男士多,荤菜多一点,女士居多,清淡蔬菜多一点。点菜的时候不可寻问价格,免得显得小家子气,客户也会不自在。
3、斟酒应由主人为客人倒酒,身份地位最下的为最要尊敬的人倒酒。如果自己是陪客,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客人而是在中间陪酒的,那么就什么也不用管了,等着别人为你倒吧。自己为别人倒酒,自己的就肯定是在最后,要从身份最高的喝酒的人开始,依次降低。
4、碰酒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,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,不要厚此薄彼。端起酒杯(啤酒杯),右手扼杯,左手垫杯底,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。还有就是千万不要在主人敬酒之前敬酒。
5、喝酒席上喝酒讲究碰杯,要碰杯就必须把杯中的酒喝干,一口气喝下去,还要倒过来让旁人看自己杯干。在酒席上经常听到一句话,叫做“无三不成礼”意思是喝酒一个***,必须是在三杯以上,所谓“酒过三巡”也是这个意思。
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,早在汉字成熟之前,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。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酒和饮酒文化的记载,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,影响深远。《诗经》中有20多处提到酒,酒被赋予了礼仪、社交、休闲等含义,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。还有很多典籍专门讲酒,如西周的《酒诰》,西汉的《酒赋》《酒箴》,东晋的《酒诫》和初唐的《酒经》《酒谱》等等。可见,酒很早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。
与中国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酒桌文化。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,所以延宕的时间较长。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,一直持续到黄昏,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。清朝时期,很多公家买单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,这些既是社交活动,也是政治活动。贯穿宴饮活动的,除了丝竹歌舞外,就是酒。中国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。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,话题必然枯竭,干喝也无趣,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。
严格地说,劝酒源于敬酒,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。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,臣敬君,子敬父,弟敬兄,下级敬上级,晚辈敬长辈等。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,相对没有强制性。但,上对下的互动,可称作回敬,也可以是主动敬,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。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。尤其是从家过度到国,这种***慢慢变成了政治强制力。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政治语境下的强制性劝酒案例,有些妙趣横生,但也有很多案例异常残忍,让人毛骨悚然。
现代人谈到的中国酒桌文化更多是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。其实,在古代,很长一段时间内,中国酒桌文化与饮食文化并没有关系。早期中国酒桌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,与祭祀、庆典等礼仪结合紧密,是属于***与当权者的上层文化。酒的稀缺性与神秘性,为各种仪式做点缀,用庄严与宏达的场面诠释政治统治的合法性。在集权的君主政体下,权力高度集中,得到权力的一方极为恐惧失去权力,于是便编制了各种礼仪,举办各种活动,以便维护自己地位的正统与神圣。[1]
特点
酒桌文化有以下特点:
第一,劝酒。酒局上总有人特别热衷于劝酒,看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,是一些人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。劝酒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谓出尽八宝。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利诱包装成威胁,“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”,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;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威胁包装成利诱,“这杯干了,这个合同就是你的了”,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。
第二,以能喝荣。酒桌